欢迎访问四川警察学院本科教学网!
> 学校主站
本科教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学考试 >> 学习资源 >> 正文

2016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讲解汇总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03日 12:48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考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资产阶级民主制以议会制为核心和主要标志。以“三权分立制”、普选制、两党制(或多党制),以及公民享有各种权利为主要内容。这些制度被资产阶级作为民主制的标志而加以推崇和颂扬。

实际上,民主从来就是一定阶级的民主,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所谓“一般民主”。

资产阶级民主从来没有也不会从根本制度上保障劳动人民的根本权利和自由,劳动人民由于受物质条件和资产阶级法律条件的限制,实际上也不可能享受他们应有的民主权利。资产阶级民主制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一种统治方法和手段,其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服务。

考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在反对封建****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即使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基本功能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随着阶级斗争的展开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考点: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利己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然产物,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所共有的观念,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因而利己主义也到了顶峰,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一己私利而获取金钱。这种以获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考点:资产阶级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关系的产物。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人生观,追求个人的幸福和享乐。

考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对于人及其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意义、作用)进行评价的根本观点。价值观受人生观所影响和制约,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人的所谓“普世价值观”。资产阶级价值观的重要特征是以金钱作为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以获取金钱作为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的体现,把获取金钱的多少看做价值大小的真实尺度。

考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

道德观是指有关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的观念体系。资产阶级的道德观是为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服务的。它以尊重和增进个人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利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考点: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时,上层建筑也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前者不适合,后者也要变革。

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革命阶级就会消灭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

考点: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所以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这一观点,可以通过下面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看得更清楚。

考点:阶级的产生和实质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人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因此,这时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也就没有阶级划分。

列宁给阶级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全面说明了阶级的本质。简单地说,阶级就是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定义表明,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不能用政治标准和思想标准划分阶级。同时阶级又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范畴。

考点: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指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其中包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包括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和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

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都是直接或间接为了某种物质利益而进行的。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在阶级社会里,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变革时,必然引起革命阶级和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直至爆发以****旧政权的政治革命。其次,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个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

考点:社会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阶级斗争有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社会革命不是一般的经济斗争,而是指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要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首先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即改变旧的上层建筑,最主要的是消灭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所以说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社会革命有多种类型。主要有:新兴封建地主阶级****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新兴资产阶级****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革命。还有,在奴隶社会,奴隶反对奴隶主阶级的革命;在封建社会,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革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等。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并不意味着否定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和平发展的可能。

为什么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首先,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旧的国家政权,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

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再次,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考点: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

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革命与改革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其次,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阶级的统治地位。

再次,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牺牲,但一般不需要采取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社会改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第三,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既是对改革及其发展要求的反映,又为改革开拓道路,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总之,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通过对不合理的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有某种程度的发展。

考点: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中国古代史上,战国时代秦国的商鞅变法,导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国家的建立;唐朝前期的改革带来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使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达到了极盛时期。

上一条:2016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笔记 下一条:2016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重点串讲

关闭

版权所有 : 四川警察学院   地址: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龙透关路186号    邮编:646000    蜀ICP备05008395号

您是第: 位访问者!